事师如事父,凡事咨而后行。朋友年长以倍,丈人行也。十年以长,兄事之。年少于己,而事业贤于己者,厚而敬之。
初到,便禀先生合做甚工夫,自写一节目,逐日早起晏眠,遵依趱趁,日间勿接闲人、说闲话,专意办自己工夫,则自然习热进益矣。
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
不得自擅出入。与人往还,初到问先生,有合见者见之,不合见则不必往。人来相见,亦启禀,然后往报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不得戏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不得饮酒,荒思废业。亦恐言语差错,失己忤人,尤当深戒。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有来告者,亦勿酬答。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说同学之短。
——【宋】朱熹《朱子训子贴》
【小识】
这几段文字,和下期两段,都选自朱熹的《朱子训子贴》。
朱熹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渐悟,相比于陆九渊的顿悟,其实更适合大多数青年学子。陆九渊“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批评朱熹的学问“支离”。朱熹的思想确有这个毛病,但那种循循善诱,还是颇适合入门的。陆九渊的“易简”,没有一定的天赋,是无法做到的。
朱熹讲了很多如何读书、如何学习的话,《朱子语类》就有很多。这篇家训,也是有点婆婆妈妈,但是,很有操作性。如果按此去做,结果肯定不会太差。那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朱子训子贴》大概是写给长子朱熟的。朱熟贪玩,只好送到浙江金华县的吕祖谦处拜师学习。临别前,朱熹写了这个《训子贴》,让长子带上。在最后一段里,朱熹说:“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是呀,学习家里也可以学呀。“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虽然说“已无可望之理”,作为父亲,还是不死心,“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再加上,易子而教,效果更好,“故令汝一行。”
但效果会如何呢?朱熹说:“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朱熹的无奈和绝望。以至于说出了下面的狠话:“他日归来,又是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写至此处,记起一则故事。是何炳棣的文章中写的,说有一次小聚,有人说胡适的儿子国文不及格。胡适仰头大笑说:“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复兴之父,儿子的国文不及格。”胡适的大笑里,其实也是有辛酸的。南宋的朱熹也是如此。读这则家训,也是情感复杂,五味具陈。
我们且看正文,他首先讲了如何住店,住店后,“勿妄与人接。”“不得妄费钱物,买饮食杂物。”这等细小之事,都要说得如此详细。此段文字,这里没有选入。下面,就谈如何事奉老师,“事师如事父,凡事咨而后行。”你对待老师,就如对待父亲,所有的事情,都要商量后再做。如果朋友年长一倍以上,就应该像对待长者那样。十岁以上,就像对待兄长一样。那些年岁比自己小,但学问事业比自己强的,要厚敬他们。以下所说的,就更像学生守则了。刚到,就禀告老师应该做什么功课,然后自己写一个计划,每天早起晚睡,按照计划尽快去做。白天不要和闲人来往,也不要说闲话,聚精会神做自己的功课,那么,自然就会有进步。
“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读朱熹这样的家训,我甚至怀疑这个孩子是刘禅吗?在朱熹这样的书香门第熏陶下,连这个都不知道?至于说白天思考有疑问,用笔记本随手记下,等见到老师了,立即请教。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就没有问题,也不想学习。想学习的,那自然有问题,也不需督促。至于说听到老师一些精彩的话,马上记下来,经常翻看。那也需要内心有一种声音,有一种发自生命内部的需求。但这样的孩子,你不说,他也会这样做。这可能就是陆九渊批评的“支离”吧?
到了新的地方,跟老师学习,“不得自擅出入。”和人交往,要先问老师,老师说可见的,就见,老师说不需见的,就不见。有人来见你,也要禀告老师。“此外不得出入一步。”这个要求也够严格了。至于说话要注意礼貌,不能大声喧哗,“凡事谦恭”,不能盛气凌人,等等,就不必说了。
儿子出远门,朱熹还是不放心,“不得饮酒,荒思废业。”看来,这个儿子真有点淘气。“亦恐言语差错,失己忤人,尤当深戒。”如此说来,这个儿子还真有点性格直,易得罪人。“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这倒也是。“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说同学之短。”这样的指教,让人怀疑他的儿子是不是爱说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