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芸
摘下地里的葡萄、哈密瓜,带上自家烤的馕……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新城西门村的村民们,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串门来了。后者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前者是乡村振兴示范点,两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如今结成“姐妹村”,书写奔向共同富裕的故事。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既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消除了造成贫困的不平等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中华大地上相继展开,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一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为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12年,中国还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比当年世界人口排名第12位的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这些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且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脱贫成本之高、难度之大,超过以往。十八洞村村民们记得当时的日子,“耕地少,种田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没有路,外面的人也进不来。”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对于贫困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找准贫困人口、实施扶真贫是普遍性难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是谁?住在哪里?为什么贫穷?这是摆在新时代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2013年11月3日,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之后,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随着80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从人迹罕至的大漠高原到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被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在中国扶贫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第一次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全党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2016年2月26日,贵州省晴隆县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上,全县各级干部高举右拳,庄严宣誓:“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一个半月后,曾经站在主席台上领誓的县委书记姜仕坤,为脱贫攻坚事业燃尽了生命之火。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有1800多名同志像姜仕坤一样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9899万人,8249万人,7017万人,5575万人……数字逐渐缩小,脱贫任务却更加艰难。经过4年艰苦奋斗,2016年底贫困人口已锐减到4335万人。但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时,减贫就会进入最艰苦的阶段。2017年的中国,已经接近这个数字。他们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比如大凉山腹地的三河村,位于海拔2500米的山梁上,没有“出路”。深度贫困的堡垒必须攻克,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难题,三河村村民等960多万贫困人口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相当于给一个中等规模人口的国家搬了一次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驰而不息、接续奋斗。(本报记者 慕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