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唐方裕,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精神,并答记者问。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江金权
我主要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简要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些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通过的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大会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就未来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报告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党中央进行了两轮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意见达到4700多人,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集意见达850多万条,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智慧,顺应了人民群众期待,必将对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有利于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能力。
下面,我再着重谈一谈对报告阐述的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认识和体会。
报告第一部分简要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浓墨重彩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十年,是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开创崭新局面的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推进的十年。十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报告从16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十年来的伟大变革,可谓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壮阔历程和宏伟气象。我体会,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有6个方面:一是取得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新时代十年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也是取得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经过十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锤炼,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得到消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面貌和气象发生深刻变化,对于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是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年来,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举全国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受惠的好时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高。十年来,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有效应对外部势力在台湾、香港、新疆、西藏、南海等方向的挑衅破坏,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五是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十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六是我国制度优势更加彰显。十年来,我们以巨大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这些伟大变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必将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孙业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视野宏阔、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系统深刻,集中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新成果,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我主要就报告中推进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论述作介绍,谈点体会。
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专门论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我们党并不拘泥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而是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对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次报告展开论述了“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很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我重点谈谈对“两个结合”的理解。
第一,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一直强调并坚持的,是中共百年历史中一条最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党事业不断成功的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探索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也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写出《论十大关系》,到改革开放后我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直到十八大以后我们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使我们的事业一度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这也需要我们永远引以为戒。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个结合,就是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提出来的,二十大报告又作了深入阐述。这是对党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实际上我们的制度、道路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直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明确概括过。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结合,意义非常重大。这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觉悟、新的认识高度,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这种结合是有深厚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这不是偶然的,很重要的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第二个结合必将使我们党的理论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获得无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也必将使我们党的理论更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心中。
这次报告还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六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情怀、民族自信自尊、守正创新的勇气、强烈的问题意识、全面系统的观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学习实践这一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这些基本点,始终坚持这些基本点。
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穆虹
我重点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作一些介绍。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学习领会报告精神,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从科学发展观到新发展理念,我们党的发展理念随着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创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多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1万元。与此同时,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这些都说明,我国发展质量正在逐步提升。
这次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发展质量的全局和长远意义。同时,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主要有:
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创新要动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同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三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改革要活力。用好“关键一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和保护各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六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总之,围绕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已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把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大环境下,一些国内外朋友对中国的发展趋势表示关切。我想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既针对当前又着眼未来的战略举措,一定会有助于消除疑虑、增强信心。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 陈一新
我简要谈谈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一是从政治意义上看,这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彰显了我们党不仅是敢于革命、善于建设、勇于改革的政党,更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建设法治的政党,是我们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二是从理论意义上看,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三是从实践意义上看,这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布局,表明了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治理方式。
关于法治建设地位作用、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全面阐述,我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遵循法治之“纲”,这个“纲”就是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法治建设总体要求。报告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局工作中的坐标定位,明确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二是强调立好法治之“规”,这个“规”就是报告提出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我们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努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三是强调紧扣法治之“重”,这个“重”就是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只有政府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国家才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我们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四是强调凸显法治之“要”,这个“要”就是报告提出的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五是强调夯实法治之“基”,这个“基”就是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如何做到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程。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央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 唐方裕
我主要就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部署,谈一下认识和理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无论总结成就经验、分析形势环境、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政策举措,都全面贯穿和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报告还单列一部分,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分量很重的部署,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我理解,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是“4个突出”。一是突出党的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和显著标志,是党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报告充分彰显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围绕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对党的各方面建设提出针对性强的任务措施。二是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需要体系化推进。报告提出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三是突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报告强调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将“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建设第一项任务加以部署,彰显了新征程上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四是突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报告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同时要求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和制度的规范作用,让二者紧密结合、同向发力、相得益彰。
党的二十大综合各方面意见,顺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愿望,对党章作出适当修改,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党的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和部署,需要把报告和党章修正案结合起来学习理解。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 王建新
我主要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谈一些理解和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着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通篇贯穿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通篇贯穿着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要求。
报告第十五部分开宗明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是成立百年的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团结统一、先进纯洁、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报告要求全党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严的基调,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第一,围绕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政治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报告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落实。这就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确保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报告贯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强化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保障,要求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突出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十年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1万件,党纪政务处分68.3万人。报告再次警示全党: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必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必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抓住反复出现的“四风”问题,抓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特点深化整治;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对违反党纪问题发现即查,决不手软、决不姑息。
第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最大的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我们党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十年磨一剑,实现反腐败领导体制重塑、组织机构重塑、工作力量重塑、责任体系重塑、执纪执法机制重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报告深刻指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更加注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更加注重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代言人、代理人;更加注重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更加注重健全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答记者问环节
人民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称新时代十年的变革为“伟大变革”?如何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谢谢。
江金权: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刚才在发布词里讲过,新时代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其影响是全局性、历史性的,所以称之为“伟大变革”。10年来,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矛盾问题之多,正本清源、治乱祛邪任务之重,攻克堡垒、清除顽瘴痼疾难度之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变革来之不易。
我有这么几点体会:第一,伟大变革是在解决党内突出矛盾中实现的。10年来,党中央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决惩治腐败,清除了党内政治隐患,消除了党将不党的隐忧,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内政治生态焕然一新,为实现伟大变革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伟大变革是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中实现的。面对经济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包括一些西方国家掀起的经济、科技“脱钩”的浊浪,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特别是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既有效应对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又为我国长期稳定发展、安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伟大变革是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中实现的。这10年,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打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针锋相对进行坚决斗争,有力维护了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是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中得来的,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坚决斗争的结果。
报告作出一个论断,就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体会,可以从5个方面理解:
一是锻造了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取得了“两个确立”这一重大政治成果,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团结统一、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二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是使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现在,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平视世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志气、骨气、底气更加充盈。
四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1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30%左右,贡献了70%的全球减贫份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一带一路”等公共产品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所有这些对全球发展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彰显了这一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极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极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中国模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
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认为是贵国未来方向的关键词,它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否意味着贵国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谢谢。
孙业礼: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能够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关键词,说明你对我们的报告作了很认真的研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称为“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第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这是中国突出的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这么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其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推进这样规模的现代化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我们也感到责任很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我们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这里面有一个先富后富、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会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往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强大的物质基础、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当然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也是人类的悲剧。这个为我们所不取,我们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十八大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我们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文化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至于刚才你问到的中国是不是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我想,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也是一贯的,非常明确。我们不输入别国模式,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将自己的模式强加给中国,我们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如果国际社会愿意了解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敞开心扉,客观介绍,同时我们也诚心诚意地了解、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在内容安排上,这与以往的党代会报告有所不同,它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了同一个部分去讲。对此大家都很关注,请问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什么样的战略意图?谢谢。
穆虹:
的确,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党中央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
如您所说,过去党代会的报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一般是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是一个创新,有其深义。这一新的摆布,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谢谢。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
中国一方面提倡“共同富裕”、反对“资本无序扩张”,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势头似乎有停止的迹象,有报道称中国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高,美国不断升级贸易和技术措施将进一步阻碍中国的发展。根据各位对二十大报告的理解,哪方面将是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更快地做大经济蛋糕,还是确保经济蛋糕的公平分配?在两者都很重要的前提下,哪一个更应该被优先考虑?谢谢。
江金权: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应该讲,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的梦想,但是要真正实现有难度。刚才你讲到,是要先做大蛋糕然后再分配蛋糕,我个人理解,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为本,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条件、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结合你刚才提的问题,我想从五个方面回答:
第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是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阐述。
第二,共同富裕这个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10年,我们解决了近1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就是在推进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实实在在地推进、在取得进展,而且通过全面脱贫,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你的提问里面也提到这个问题,有蛋糕才能谈得上分蛋糕,所以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应该是先做蛋糕。只有做好了蛋糕,才能把蛋糕分好。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所谓急不得,就是要立足国情,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谓等不得,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是要等到发展起来后才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来解决,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在不断进步、不断实现,不断取得成效。
第五,当前,我们要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实际上疫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总体还是亮丽的。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是在全球大背景下,比如因疫情和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影响,中国经济比前几年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预期是强的,大家应该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要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当前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多次提到“基层”,可见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请问下一步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什么考虑?谢谢。
陈一新:
谢谢法治日报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中国之治”的根基。我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程度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体会,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打击”上下功夫,要结合基层社会治安形势特点,依法打击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违法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坚持打小打早,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在“化解”上下功夫。进一步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矛盾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是在“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管理,及时发现处理各类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
四是在“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做到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
五是在“疏导”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严防个人极端案事件。
六是在“群防”上下功夫。进一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完善奖励保障政策,让见义勇为、见义众为成为新时代社会风尚。谢谢。
新华社记者:
刚才也提及到,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对理论创新作了“六个必须坚持”的总结,这是过去没有过的新概括。我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具体如何去理解这“六个必须坚持”?谢谢。
孙业礼: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这“六个必须坚持”非常重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每一条都有深厚的内涵。比如“坚持人民至上”,这首先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理论创新规律的集中认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所以我们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的理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党的理论必然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这个理论只有掌握群众、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武器,所以我们的理论必然是为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人民性。
再比如,“坚持自信自立”与“坚持胸怀天下”。我们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文化上的主体性,决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同时,我们又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中国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没有自信自立这个主体性,任何一个文明、一个文化都立不起来,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借鉴吸收好的外来文化;而只有保持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保持开放包容,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不断丰富、壮大。我们党对这个道理有深刻认识。
又比如“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党从来就不是坐而论道的,而是起而行道、强调知行合一的,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对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理论。直面矛盾、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大家知道,十年前,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长期积累以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腐败问题,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相当的严重性,以至于有不少人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有力应对、果断解决这些问题,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全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要能解决问题,要管用,这样的理论才真正有生命力。我们党的理论的这种特质,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的强烈的责任感。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看到,在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要求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和持久战,请问下一步会如何去部署,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整体策略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谢谢。
王建新: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反腐败斗争是其中的关键一役。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也就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时总书记就掷地有声地强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件、处分457.3万人,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经过坚决斗争,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形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方针方略,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广泛深刻的革命性锻造,赢得了永葆先进纯洁的历史主动。
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同腐败的较量是一场殊死搏斗,只能进、绝不能退,只能赢、绝不能输。所以,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保持压倒性力量常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一是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体系。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链条,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发挥政治监督、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作风整治、纪律执行、制度完善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打好总体战。
二是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不动摇。永远吹冲锋号,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三是完善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深化标本兼治,健全管权治吏体制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抓住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关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强化权力制约。要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同发现问题、推动整改、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治理腐败效能。
四是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制改革,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工作融合,打通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堵点,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和有效性。
五是完善“一体推进”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途径。打通“三不腐”内在联系,探索三者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能够协调联动,更好地发挥信仰信念的引领作用,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廉洁文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中国日报记者:
报告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好像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请问如何理解?谢谢。
唐方裕: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你说得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要求,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首次。我理解,这是强化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一个重大举措。
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世界上第一大政党,党的远大目标和历史使命,党的队伍的庞大规模和广泛分布,党面临的重大风险和严峻挑战,都决定只有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持久地而不是短暂地、高标准地而不是一般化地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内容科学、要素齐备、统一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样才能把我们党建设好。
长期以来,伴随着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党的建设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体系化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管党治党上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协同发力。现在,我们在管党治党上有系统的理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完善的任务布局,这主要就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健全的制度设计,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有近4000部;有配套的工作抓手,包括有计划、高质量地吸收补充党的新鲜血液,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强化党内监督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持续正风肃纪反腐等。可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当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紧扣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谋划和实施。我认为,有3点特别重要。
一是要做到领域过程对象全覆盖。也就是说,首先要在“全面”上下工夫,继续拓展从严治党的广度和深度,使各领域相互协同、各环节紧密衔接,避免出现缺项漏项,彻底消除死角盲区,切实把所有党员和党组织都管好管住。
二是教育制度监督齐发力。也就是说,要在“严”上持续用力,让各项措施手段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三是努力做到标准质量效果共提升。也就是说,要在“治”上多谋实招,采取标本兼治、针对性更强的举措,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阿尔及利亚国家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了解到这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怎么确保这一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穆虹: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刚才,孙业礼先生已经部分谈到了这个问题,我愿意再补充一些情况。
过去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巨大变化之一。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持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58%,可以说绿色转型成效十分显著。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也作出了系统部署: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人民的课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课题,我们会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