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近日,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纪检监察干部到项目点了解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罗显琴 摄
“本以为打了水漂,没想到年初突然收到了!”说起拿到曾被拖欠的2.46万元工资,建筑工人何超声音清脆,裹着笑意,“很激动,也很暖心。”
何超今年35岁,是贵州开阳县人。6年前生意接连受挫后,为养家糊口,他辗转于各个工地,开启了打工生涯。2021年10月,经人介绍,何超来到黔南州龙里县某房地产项目,从事挡墙修建工作。加班加点抢工4个月,活干完了,工钱却迟迟没有结清。“每次去要钱,对方都说‘快了,再等等’。但家里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哪个等得起?”苦等无果,2024年11月,何超和工友们求助到龙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
得知劳动监察举报投诉的时效为两年,他们的事儿没法立案时,何超的心凉了半截。“工作人员说让我们回去等消息,他们看看能否协调处理。如果实在协调不了,我们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何超坦言,当时只觉心累,“都想放弃了”。
遭遇欠薪的,不止何超他们。2024年,龙里县纪委监委在排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重复诉求时,通过数据比对发现,2022年以来,该县工程建设领域欠薪欠资问题投诉占比较大。
群众的“心上事”就是纪委监委的“上心事”。综合分析监督检查、信访举报、巡察监督等情况后,龙里县纪委监委因地制宜,决定将化解欠薪问题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县级自选整治项目,以监督执纪执法实效助力护好农民工的“钱袋子”。
作为治理欠薪工作的牵头部门,龙里县人社局成为重点监督对象。县纪委监委成立2个监督检查组,通过查阅资料、明察暗访、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深挖细查,紧盯欠薪问题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
很快,监督检查组便发现了猫腻: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存储、使用、监管等环节上,有的企业应缴而未缴或者少缴;有的明明缴存了,需要返还时钱却没了……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是保障欠薪农民工工资的“最后防线”。根据有关规定,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单位要在银行设立账户,并按照工程施工合同额的一定比例存储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支付为所承包工程提供劳动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这笔资金就是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工资保证金是用来给欠薪农民工兜底的钱。”龙里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田刚宁表示,胆敢在这笔钱上动心眼、伸“黑手”的,必须一查到底,决不放过。
随着调查的深入,涉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腐败的“盖子”逐步揭开:龙里县人社局原八级职员张某、原二级科员向某某等人,利用负责出具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证明的职务便利,通过帮助企业出具缓存、少存或者免存证明,大肆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这是典型的‘蝇贪蚁腐’。”龙里县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梁佳琪分析说,“以权谋私是表现,责任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是深层次原因。”她举了一个例子:2020年3月,张某、向某某二人仅凭借几份伪造材料,就找领导签了字,轻松从某项目存储的工资保证金中套取260万元转至私人账户。“把关层层失守,审核流于形式。”
监督检查中,龙里县纪委监委共发现县人社局在农民工工资支付款管理使用等方面的问题13个,查处违纪违法涉案人员12人,留置2人,党纪政务处分8人,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4人。
查办案件不是目的,推动治理才是根本。聚焦问题背后的症结、短板,龙里县纪委监委先后向县人社局制发2份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该局扎实开展以案促改促治,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监管制度,规范审批流程和工资保证金的缴存、管理、清退等工作。
为更好发挥案件的警示震慑作用,龙里县纪委监委把张某、向某某等人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作为警示教育的“活教材”,拍摄警示教育片,组织全县各单位党员干部观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止存畏、警钟长鸣。
“小切口”带来大变化。
“更规范了”,龙里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家泰说,现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存储、支付、返还等各个环节有了一整套制度和流程,权力寻租的空间被压缩。“比如,过去动用保证金,一般只需要主管、分管领导签字。现在要动用的话,必须得上党组会,还要核验被欠薪农民工的花名册。”
“大家用心用情,把工作做在前头、做在平时的意识更强了。”龙里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何超他们的投诉已过时效,但核实了工人们的工资后,局里还是多方协调,督促建设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在今年1月将89.4万元工资发放到了46名农民工手中。
做好源头预防,形成治欠合力,是化解欠薪问题的关键。除了督促县人社局对本单位突出问题“点对点”整改外,龙里县纪委监委还推动其聚焦源头治理,与有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合力攻坚,强力推进化解欠薪问题。据统计,2024年开展化解欠薪问题整治以来,龙里县协调发放农民工工资7540万元,覆盖7930人次。
安“薪”才能安心。何超告诉记者,被拖欠工资到账后,他马上还了父亲做手术时欠下的债务,“胸口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如今每到月底,工资都按时足额到账,“心里很踏实”。(本报记者 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