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洒在田埂上,合黎镇纪委的工作人员正蹲在地头,和几位刚浇完地的村民拉着家常。“大叔,今年的水费公示都看了吧?种粮补贴都打到卡里没?”小王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一边仔细询问。不远处,村委会门口的公示栏前,几位村民正指着上面贴着的“村级财务收支明细”议论着,阳光照在纸上,映照着每一项开支的清晰脉络。
这幅田间地头访民情、村务公开阳光下的寻常景象,正是合黎镇纪委立足基层实际,将监督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赋能乡村治理悄然生变的生动写照。
曾几何时,“监督力量薄弱”“不知如何下手”也曾困扰着合黎镇的基层监督工作。镇纪委把提升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纪检委员的履职能力作为突破口,不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灌输,取而代之的是聚焦农村“三资”管理、工程项目、惠农政策落实这些“硬骨头”的靶向培训。一场场结合真实案例的模拟演练、一次次干货满满的经验交流,让这些来自村民身边的“监督哨”练就了“火眼金睛”。清晰的履职清单如同“说明书”,明确了“监督什么”“怎么监督”;镇纪委委员分片包干,定期下沉一线,与村级监督力量协同联动,织就了一张“镇村联动、同向发力”的监督密网,让监督真正抵达“最后一米”。
“以前反映个事要跑到镇上,现在纪委的同志常到村里来,坐院里就能说上话,感觉监督就在身边。”八坝村的张大爷对镇纪委“主动出击”的工作模式感触颇深。如何让监督的“探头”更敏锐地捕捉到群众的真实声音是合黎镇纪委在工作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们答案是将办公室“搬”到群众身边,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干部们带着廉情监督卡、揣着走访记录表,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一场场不拘形式的“板凳会”“院落会”开起来了,在家长里短的闲聊中,真实的诉求浮出水面,有价值的线索得以收集。
监督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惠及民生。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就是监督发力的靶心。去年春耕在即,七坝村几户村民焦急地反映灌溉水渠破损严重,眼看就要误了农时。镇纪委闻讯立即介入,现场查看、迅速协调,督促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和村委会火速行动。仅仅一周后,应急抢修完成,汩汩清流准时滋润了干渴的田地。“真没想到这么快就修好了!纪委真是帮我们庄稼人解了燃眉之急!”村民王大妈望着畅通的水渠,脸上笑开了花。
强有力的监督,也如春风化雨般推动着干部作风的转变。以往群众办事遇到的“推拖绕”少了,主动服务、热情周到的场景多了。监督效能的提升,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动能,为合黎镇的乡村振兴铺就了清朗坚实的底色。
行走在合黎镇的土地上,从精准有力的村务监督,到田间院落的民情恳谈,再到急难愁盼问题的快速解决,一股清风正气正浸润着这片沃野。监督的“末梢神经”被充分激活,在每一寸乡土上有力搏动,守护着公平正义,也托举起合黎镇迈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撰稿: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