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一环。使警示教育入脑入心、直抵人心,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不断提升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警示教育重在精准发力、靶向教育,不能“千人一方”。如果在警示教育工作中搞“一锅煮”“大杂烩”,又或者警示案例与教育对象层级错位,就容易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警示教育效果就会打折扣。使典型案例贴合受众实际,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自己摆进去,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才能实现警示教育从“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质变。
“精准滴灌”,意味着警示教育要击中要害,让受众受到触动震撼。观看警示教育片、印发忏悔录、近距离观看庭审现场、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开展警示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借助典型案例、有效利用形式载体,深刻揭示违纪违法干部“血的教训”,带给党员干部灵魂洗礼。把典型案例转化为警示教育资源时,不能就事论事、浮在表面,而要深刻剖析、入木三分,突出“第一次”“转折点”等关键节点,剖析违纪违法者由风及腐、蜕化变质的堕落轨迹,在别人跌倒的地方竖起“警示牌”,方能更好引导党员干部把“看在眼里的警示”转化为“刻在心里的警戒”。
“精准滴灌”要在分层分类分领域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受众各有其特点,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职务、岗位、年龄等差异,因人施策、量身定制,有利于促使教育对象加深理解、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悬崖勒马、知止收手。对于“一把手”等“关键少数”,选取同级同类案例,找准找实“一把手”在决策、用权、交往、家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督促他们揽镜自照、反躬自省;对于年轻干部,选取同龄人案例,深入剖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心路历程和共性特征,引导其扣好成长路上的“第一粒扣子”;对于基层干部,把握其直面群众的工作性质,从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案例入手,引导其增强群众观念、树牢公仆意识、守好小事小节;针对国企、金融、开发区、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腐败现象,对同一类问题进行综合剖析,深挖共性教训,推动建章立制,加强系统治理。
在常态化警示教育的基础上,抓住重要节点,针对性开展警示教育,同样体现“精准”思维。比如,节假日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时期,在节假日来临之际提出多种形式的警示要求,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节日病”;又如,新提拔时,党员干部可能从“春风得意”变成“得意忘形”,要抓住时机开展针对性警示提醒,促使干部服“良药”、治“未病”;再如,临退休时,党员干部可能思想防线逐渐松动,对纪律规矩掉以轻心,需要及时点醒“梦中人”,如此种种。关键时刻的一剂“清醒剂”,无异于“当头棒喝”,能够引起党员干部重视,警醒、知止。
一堂触及灵魂、直抵人心的警示教育课,对党员干部而言就是思想洗礼课、纪法宣讲课、自我反思课。开展警示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优化内容供给、实现“精准滴灌”,推动警示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才能让党员干部真正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李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