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县委以来,高台县把对村(社区)巡察作为巡察监督的重点,紧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主要任务,科学分类因村施巡,稳步推进对村(社区)巡察,着力打造“巡村惠民”品牌。即日起,我们开设【巡村“至少解决一件事”】专栏,重点报道对村(社区)巡察工作中推动解决或帮办实事的典型案例,展现对村(社区)巡察成效,推动对村(社区)巡察工作走深走实。 一袋面粉里的巡察“温度” 今年5月,县委第三巡察组工作人员在罗城镇双丰村开展下沉走访时,张老汉指着三轮车里的面粉叹道:“这是刚从金塔县城磨面回来的,凌晨五点就骑着三轮车出发,来回跑了六十多里地,腿都麻得快没知觉了。”对于巡察组来说,这并非个例,半天内已第三次听到类似说法。 而双丰村地处高台县最西端,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居多,磨面需前往隔壁金塔县。巡察组敏锐地意识到,漫长的路途对年迈体衰的老人而言,是一道实实在在的“坎”。 村民反映的磨面难绝非小事。巡察组在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迅速组织村社干部召开座谈会了解详情。村支书面露愧色地解释道,前几年就想过建磨坊,还曾计划把村小学旧址改造成磨坊,那处旧址位于村子中心,老人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且挨着水渠,通电方便,场地条件十分适宜。可无奈选址、手续等问题盘根错节,迟迟未能理顺,建磨坊的事就这么一拖再拖,搁了两年。巡察组随即决定将其列为立行立改事项,交罗城镇党委尽快推动解决。 巡察组在实地查看村小学旧址后,认为场地完全可行,手续由巡察组牵头对接镇上的审批部门,资金由村级负责,当务之急是赶紧行动起来。接下来的几天,巡察组在推进其他巡察工作的同时,全力帮村里梳理土地备案、设施改造等手续清单,量身制定出《磨坊建设流程图》。原本村里拖了两年的事,巡察组仅用两天就理清了头绪。 离开双丰村那天,巡察组特意绕到学校旧址,只见工人们正忙着给墙面刷白,村支书拿着卷尺仔细丈量着磨面机的摆放位置。张老汉凑上前来,难掩激动地说:“支书说了,下月底就能磨面!以后我这把老骨头,再也不用遭这长途颠簸的罪喽。”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巡察工作的温度体现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精度”里。就像磨面要精细到颗粒,巡察工作也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一袋面粉、一趟远途,对老人而言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巡察干部只有带着深厚感情深入基层,才能从细微处发现群众急难愁盼,用具体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既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激活基层动能。巡察组不仅帮村上群众建起了磨坊,更以流程梳理纠治基层工作的“拖延症”。巡察监督要既“督事”又“督人”,通过推动问题解决,倒逼基层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履职能力,让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更敏锐、更高效,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暖到群众心坎里。(撰稿:杨永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