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触角”,更是守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屏障”。它的担当,不在于声势浩大的部署,而在于直面群众“急难愁盼”时的果断作为,在于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的务实行动。今年5月,县委第三巡察组在罗城镇巡察期间,从十三份泛黄起皱的押金收据中,揪出了群众的“心头堵”,用高效督办推动问题解决,让巡察担当在为民办实事中落地生根。
时值五月的罗城,田间作物长势正旺,县委第三巡察组的工作人员却无暇欣赏景致,他们带着“察民情、解民忧”的任务,穿梭在各村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认真倾听每一句诉求,仔细记录每一个问题。
就在巡察组进驻不久,侯庄村村民朱某攥着一叠纸张,急匆匆找到工作人员。他摊开手心,十三张押金收据整齐叠放,纸张边缘已有些磨损泛黄,上面的金额从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你们可得帮我们想想办法!”朱某的声音里满是焦急,“2023年的时候,村里说要搞地灾搬迁,我们13户人都特别高兴,按要求交了建房押金,就盼着在2号安置点早日住上新房。可谁能想到,安置点那块地涉及文物保护区,房子建不成了,我们交的押金也没动静了,这都快两年了!”
朱某的诉求,让巡察组立刻警觉起来。建房押金是农户的“血汗钱”,项目停了、押金却不退,这不仅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可能影响党委、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巡察组没有丝毫拖延,迅速启动问题核查工作。
面对巡察组的询问,村支书面露难色:“我们也知道群众着急,可这押金当时已经统一交到镇上的专户了,我们村里没有权限退款。之前也帮群众向镇里反映过,但镇里说安置点的事还没理顺,退款流程走不下来。”而镇上相关部门则解释:安置点因为不符合文物保护政策,土地手续已经终止了,这属于特殊情况。退款需要经过农经、财政、分管领导等多个部门审批,流程本身就比较繁琐,加上中间还有些细节需要核实,所以拖到了现在。
一边是群众急盼退款的诉求,一边是“村里没权限、镇上流程繁”的说辞,巡察组意识到,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能不能退”,而在于“想不想办”。部门之间的壁垒、流程上的拖延,成了阻挡群众拿回押金的“拦路虎”。“政策变动的代价绝不能转嫁给群众,不能让老百姓为繁琐的流程埋单!”在梳理完核查情况后,巡察组当即召开会议,决定将“侯庄村13户农户建房押金退还”列为立行立改事项,尽快推动解决。
很快,巡察组向罗城镇党委下发《立行立改事项通知书》,要求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重新梳理并简化退款流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推诿扯皮”,巡察组还特意细化责任节点,由镇农经站负责核对13户农户的押金金额、身份信息,确保数据准确无误;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协调各部门审批进度,避免流程“卡壳”;由镇财政所负责在审批完成后,第一时间将款项拨付给农户,明确“限时办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巡察组没有“一交了之”,而是全程跟踪督办,每天与镇上相关负责人沟通进度,一旦发现流程中的堵点,立刻介入协调,镇农经站核对信息时遇到农户联系方式变更,巡察组帮忙联系村社干部补充完善;分管领导审批时因其他工作延误,巡察组及时提醒,确保审批不脱节。
仅仅一周后,好消息便传到了侯庄村,12.5万元建房押金全额退还到了13户农户的银行账户里。收到退款到账通知的那一刻,朱某特意又找到了巡察组,“太谢谢你们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把钱退回来了!”
12.5万元押金背后是13户农户的民生期待,更是党心连接民心的纽带。巡察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要始终把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作为巡察重点,通过“下沉式”走访、“清单化”督办,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对发现的民生领域突出问题,要坚持立行立改、边巡边改与长效治理相结合,既解决具体问题回应民生关切,又疏通难点堵点推动建章立制,让巡察监督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守护神”、基层治理提质的“助推器”,把巡察发现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成果清单”,以实际成效彰显巡察工作的政治担当。(撰稿:杨永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