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纪委监委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资金使用、运行管护等关键环节,深入一线排查问题线索。图为近日,该区纪检监察干部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在清源镇新地村监督检查高标准农田相关配套设施设备运行情况。陈凯年 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昔日的陡坡地、零碎地,逐渐被改造成依山而建的高标准梯田。通过土地平整、沟渠挖掘、道路建设和地力提升,一幅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聚焦这一“国之大者”,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围绕项目规划设计不合理、招标投标和竣工验收不规范、施工质量不达标以及监理走过场、资金使用不合规、建后管护不到位等情况,坚持问题整改与案件查办一体推进,深化标本兼治,推动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压实责任,构建齐抓共建工作格局
“家里原有的5块零星小田,已经被改建成约3.5亩的平坦大田,灌溉水也接到了地头。”对于去年镇里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村民原正明这样说道。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投入量大、涉及面广、监管周期长、群众关注度高,需要构建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省纪委监委持续压实农业农村及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监管责任,督促紧盯项目招标投标、工程建设、资金拨付、管护利用等关键环节,加强统筹调度和跟踪监管。
“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最终竣工验收,再到建后管护,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高标准农田效益发挥产生影响。”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去年全省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问题整治,主要聚焦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质量;今年将整治重点扩大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全过程,全面排查起底全省2019年以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逐项核查面积底数、空间分布、工程质量、使用情况等。
前不久,张掖市临泽县纪委监委在摸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情况时,筛查出某项目实施单位对高标准农田隐蔽工程施工材料把关不严、施工过程控制不到位、对主管部门反馈问题整改不重视等问题。随后,进一步查实该项目负责人不认真履行工程质量监管职责,导致群众利益和公共财产受损问题。最终,该项目负责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注重从巡视巡察、日常监督、信访举报、专项审计、部门移交、民生热线等渠道收集梳理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线索,制定台账、统一管理,集中研判、分类处置。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插手干预、违规招标、偷工减料、虚报套取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从严查处;针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党员干部监管不力、失职失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推动整改相关问题2336个,立案49人,党纪政务处分28人。
建管结合,持续发挥农田综合效益
今年6月,武威市古浪县泗水镇三坝村村民李焕彦被村里选聘为高标准农田监护人员,负责本村油房庄组高标准农田和蓄水池的日常监护工作。通过实时查看田块田埂、田间道路、灌溉渠道、蓄水池等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保障农田相关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
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综合效益,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然而,当地部分高标准农田一度因管护不到位而影响综合效益的发挥。“我们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的项目主管部门‘重建轻管’,对工程设施‘一包了之’,有的管理模式粗放。”古浪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介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护责任不够明晰。
该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廉情监督员、廉情信息员等基层监督力量作用,围绕高标准农田流转经营、管护责任落实、收益分配等重点开展常态化监督,用好片区协作机制开展跨村组、跨乡镇交叉检查,保障群众持续增收。
今年初,古浪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全面排查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研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调蓄水池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明确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细化项目资产移交、建后管护、资金保障等措施。各乡镇根据管护办法,建立起乡镇统筹、村级落实、网格兜底的责任体系。
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要服务于高标准农田的高效利用。武威市凉州区纪委监委结合该区高标准农田流转中经营面积规模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在全面了解种植大户需求的基础上,督促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新路径,着力提升规模化经营效益。
“拿玉米来说,预计每年亩产950公斤,比常规大田每亩平均增产100多公斤。”该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在提高产能的同时,“高标准农田+智慧化管理”的模式还有效节约了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以及人力成本,提升了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成为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支撑。
源头治理,确保既利当下又管长远
近日,定西市陇西县福星镇纪委工作人员来到红岘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与项目主管部门、建设方、监理方等共同查看项目有关情况。
像福星镇这样,纪检机关、乡镇村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群众代表一体联动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各环节的日常监督中。
以常态监督推动长效治理,确保既利当下又管长远。省纪委监委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研究、总结经验,梳理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指引,细化主管监管责任,明确专责监督具体抓手,列出易发多发问题隐患,提出监督关注重点和具体方法举措,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农业农村部门找准监督监管切口、精准发现问题、提高治理效能提供指导。
日前,武威市民勤县纪委监委在核查省委巡视反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招投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后,分别向县农业农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全面整改、查漏补缺。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巡视巡察等发现的问题,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建议、工作提醒等方式,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全面完善制度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截至目前,已推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87项。
省纪委监委督促省农业农村厅根据实际修订现行文件、起草新办法,形成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分区分类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建后管护办法、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等制度的政策体系;督促自然资源、电力等部门制发关于上图入库、用电设施管理等方面文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
“除了推动建立和落实制度,我们还聚焦各类廉洁风险,督促驻在单位采取有力举措补漏洞、强监管、防风险。”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督促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各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区)设立辅助核算专用账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调拨、清算。(本报记者 毛玉煜)
【短评】
查改治贯通让粮田变良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将监督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监督重要内容,一体贯通监督、办案、整改、治理,全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
当前,少数地方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出现项目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不达标、建后管护不到位,以及个别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插手干预工程招投标、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侵害群众利益,更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纪检监察机关要奔着问题去,紧盯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严查快处、促改促治,让更多粮田变良田,让更多群众得实惠。
盯着责任抓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水利、林业、财政等职能部门,责任主体多、任务分工细。工作中,要贯通协同监督责任和监管责任,督促各责任主体明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干好分内事。充分发挥派驻监督“探头”作用,综合运用列席会议、履责提醒、谈心谈话等方式,做实做细监督。
聚焦重点强监督。高标准农田建设审批环节多、资金投入大,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廉政风险点在哪里,监督检查就要向哪里聚焦发力。要围绕项目审批、招标采购、资金拨付、管护利用等关键环节,深化运用片区协作、“组组”协同监督、“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纪巡审”联动等方式,严肃查处违规插手干预工程招投标、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监管失职失责等违纪违法问题,强化警示震慑。
着眼长远促治理。办案不是目的,推动治理才是根本。要结合查办的典型案件,加强个案剖析和类案分析,找准制度建设薄弱点、权力运行风险点和监督管理空白点。督促相关单位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堵塞制度漏洞,压缩寻租空间,阻断腐败滋生蔓延,持续推进标本兼治。健全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机制,推动惩治防贯通、查改治协同,为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提供坚强保障。(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