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那段燃烧岁月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10-19 16∶31

res01_attpic_brief (2).jpg

密云水库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60年前,20多万建设者战天斗地,修建密云水库,如期实现“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创造了人间奇迹。一起展开一封1960年春节写于水库建设工地的家书,听水库建设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敬爱的妈妈:您好!

转眼又快过春节了,我先向您和弟弟妹妹们献上一份祝福,祝你们节日快乐,同时无奈地要和你们说一声对不起,今年的春节不能回来和你们一起度过了。

去年,密云水库工程在党的领导下,以最快的速度跑在洪水的前面,取得了汛期拦洪的巨大胜利。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样浩大的工程,施工不到一年,就能发挥拦蓄洪水的作用,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一年来许多事实证明,只要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指导思想,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勇气,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水库实现拦洪,只是整个水库工程胜利的开端。全体水库建设者并没有由于拦洪胜利而有丝毫松劲。现在大家正在鼓足更大干劲分秒必争、寸土不让地全力突击抢工,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工效、最好的质量为提前完成全部水库工程而英勇奋斗。工地上有句响亮的口号“不想爹不想妈,修好水库再回家”,所以,我也不能成为后进分子,一定要争取像“单臂英雄”李世喜那样成为工地的标兵……

密云水库工程应该今年就会完工了,将供给京、津地区大量的电源;两三年内可以年产8万吨鲜鱼,100万只鸡、100万只鸭和大量的商品肥猪。能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程,我感到非常自豪!

最后,祝你们身体健康、春节快乐!

儿子连恒敬上

这封家书的作者罗连恒老人,今年已有81岁高龄,这是他于1960年春节前夕写给母亲的家书。

1958年,密云水库较计划提前近十年开工兴建。水库工程浩大、建筑物多、地质条件复杂,由河北、北京等地民工及解放军共二十余万人共同修建。“修密云水库是好事儿啊!”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罗连恒主动找生产队报名,跟着同乡一起来到密云水库的建设工地。“哪儿都是人,到处都是工棚,北京的、秦皇岛的,用现在的话说,京津冀全来了。”

当时参加水库施工的民工以区县为单位组建支队,支队设支队长和政委。由区县有关负责人分别出任支队政委、队长,带队进驻工地,组织管理施工。支队下设团、营、连、排、班。以连为基本施工单位,支队设秘书、组宣、工程、供应、保卫、卫生等六个科。罗连恒就是当时密云支队五团的工人。

刚开始修建水库时,并没有机械化,推石头、挖沙石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大家都铆足了劲。“我那时候是第一批去的,先到桥子庄修路。路修完了回到家休息十三天,再去密云水库,头一次是实习,第二次去便正式工作了。”提起自己当年的工作,罗连恒到现在依然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没有什么机械化设备,石头都是一点一点用大筐背上来的,有的是靠手推车。”按照工作分工,他长期在隧洞内工作,风钻工打洞、支柱工支撑、炮工爆破、出渣工清除渣土……冒着塌方危险,他和战友们互相鼓劲,谁也不喊苦、不说难。

当时,工地上组建了很多民工团,经常进行“比武”。“都是年轻的民工,干活时那热火朝天的劲儿,你们现在可能都想象不到,我们那会儿哪知道累。”罗连恒说。他记得当时有个穆桂英队,全都是女同志,负责挖掘潮河入库口。他们队员时常会和穆桂英队开展劳动竞赛,你挖一铲我就挖三铲,你扛一筐我就扛两筐。“一有任务,叫谁去谁就去,任劳任怨,不计报酬。”

物资匮乏,大家自力更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搞技术革新,提高劳动效率。罗连恒在信中提到的“单臂英雄”李世喜,便是涌现出的劳动模范之一。

当时,李世喜带领22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负责运土上坝,定额是每人一天运5方土。开始时,他的小车只能装三四百斤,紧紧张张忙乎一天也完不成5方土的任务。后来他开动脑筋想办法,改装和加大小车的容量,一趟能装七八百斤。可是问题来了,因为他只有一只胳膊,不大容易掌握重心,有时翻车而影响速度。他又把挂在肩膀上的小车襻带加宽,以减轻手扶的重量,同时又在车子两侧的下方各加两三个土筐,使重心下移,这样推起来既稳妥又能多装土。突击队员们也学习队长的样子,实干加巧干,纷纷改进小车和操作方法,不仅突破了定额,而且提高工效一倍多,“李世喜精神”传遍了工地。

修建水库不仅工作任务重,条件也非常艰苦。民工们大多是自带口粮、工具,连住的工棚都是自己搭建的:“在北白岩的时候,房子是搭的架子,两层席,上头是油毡一铺。睡的炕就是在地上挖个水沟把土培上来。再一人给一把镰刀,上山割黄米草,炕上垫上草,铺上席,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没有取暖条件,但是也不冷,就是睡觉的时候你挤我、我挤你,晃来晃去。”

几年时间里,罗连恒与战友们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我们支柱工是一个排,一共分三个班,一回上一个班。一个班大约得十三四个人,全部住在工棚里。”当时,所有工友在工地上一起吃饭,怕干活太累又吃不好,各伙食单位还自己养猪为工人们改善伙食。工友们还自己带来菜籽,种植青菜,解决部分蔬菜的供给问题。平时,他们也会在工地上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娱活动,大家自编自演工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趣人趣事,鼓舞建设士气。

“我们长时间在外工作,基本不回家,过春节都不回去。当时有一个口号:不想爹不想妈,修好水库再回家。”最令罗连恒印象深刻的,要数1960年的春节。

那年除夕夜,工地上异常热闹,虽然没有张灯结彩的装饰,但节日的喜庆丝毫不减。忙碌了一天的工友们聚在一起,笨手笨脚地包出形态各异的饺子。“我们一个班在一块包饺子,有的人会包,有的不会。包完后,十多个人就用大炕席把饺子兜着,抬到食堂去。到食堂里集体煮,煮完了再用盆端回来一起吃。那样的年夜饭,超乎寻常的香。”由于不能回家,在春节前夕,罗连恒动笔给母亲写下这封家书。

密云水库建成后,罗连恒又先后去东北、四川等地工作,1984年调回密云水库管理处当司机。后来,他的儿子、孙儿也都相继选择来到水库工作。“你们赶上了好社会,赶上了好政策,我们家祖孙三代都为密云水库工作,一定要把水库守好。”罗连恒时常这样叮嘱他们。

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老人。时至今日回首那段热血燃烧的岁月,依然让罗连恒有太多的自豪和激动。饮水思源,密云水库建设者们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忘记。(孟佳)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主办单位:中共高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高台县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C) 2020-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1280*768及以上分辨率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备案:陇ICP备10200372号甘公网安备62070202000515号